![]() |
青霉素过敏未必是真过敏
人们对青霉素过敏反应一点也不陌生。长久以来,学术界认为青霉素速发型过敏反应是由抗体IgE介导的变态反应,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大部分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体内却没有检测到青霉素特异性IgE。部分传统认为是IgE介导的青霉素过敏反应可能不是真正的过敏反应,而是类过敏反应,这种反应的发生与青霉素直接诱导组胺释放和激活RhoA/ROCK信号通路有关。这一发现将改变人们对青霉素过敏的传统认识,并可能对青霉素的临床使用带来新的考量。
过敏和类过敏不一样
速发型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在临床表现上几乎一样,二者均发生非常迅速,都可能产生呼吸困难、休克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反应,甚至导致死亡。然而,二者的发生机制完全不同,也决定者临床处理有很大的不同。速发型过敏反应一般由IgE介导,其发生过程包括致敏和激发二个阶段。第一次用药后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但是不产生过敏反应症状。当再次用药时,通过抗原抗体反应,诱导产生过敏反应症状,这种反应与剂量无关。而类过敏反应则完全不同,它可能是由药物直接刺激炎症细胞或激活炎症介质的释放而引起,不需要抗体介导,故在第一次用药时即可发生,而且类过敏反应的发生与否以及反应程度均与剂量相关。
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在使用某药物后发生了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那么医生在该患者以后的用药中基本上不会再使用这种药物,即使是其他的药物如果含有与这种药物类似结构在使用上也要非常谨慎。而产生过类过敏反应的药物结局则大不相同,由于类过敏显然与剂量以及用药方法等有关,因此,即便是患者曾经对某药有过类过敏反应,也不意味着该药对于患者属于禁忌,通过剂量方案的优化和用药方法(如减慢注射速度)的调整是可以控制药物发生类过敏反应的。
动物实验中找到证据
之前的研究表明,相当部分的青霉素速发型过敏反应患者体内无法检出青霉素特异性IgE,且反应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具备一定的相关性。为解释这一现象,建立了小鼠过敏反应模型,以模拟临床青霉素“过敏反应”的血管渗出和血管扩张病理特征。利用这种模型,研究者发现青霉素第一次注射给药后,小鼠就出现了与临床上的“过敏反应”相一致的症状或病理表现。进一步又证明预先采用青霉素致敏的小鼠并没有加重这种反应,并且采用青霉素反复免疫的小鼠并没有检测到IgE抗体产生。以上结果说明小鼠的“过敏反应”不需要IgE介导,因此认为青霉素诱导的可能是类过敏反应。
临床救治或应转变思路
青霉素曾经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抗菌药,但是由于其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导致很多医生不敢用或者不愿意用青霉素。这项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挑战了对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传统认识,提示临床上的青霉素“过敏反应”不全是真正的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是类过敏反应。研究还证明,青霉素的类过敏反应与剂量或用药浓度有关,在一定的剂量水平或浓度下就不会产生类过敏反应。青霉素在临床上使用的剂量范围非常宽泛,成人静脉使用一次的剂量从200万至2000万单位不等,相差10倍之多,使用的浓度也有高低不同。临床上有部分病人产生青霉素“过敏反应”可能是因为使用的剂量过大或者使用的浓度过高所致。即便是以往曾经有过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完全有可能再使用并能够耐受青霉素,而并非绝对禁忌。另外,如果对青霉素的临床使用剂量、浓度、滴注速度等用药方案进行必要的研究,搞清楚这些因素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就可能有效地控制青霉素的用药风险,这样就有可能使青霉素这种价廉高效的抗菌药更好的发挥其临床效用。
关于我们
协会简介 理事会 秘书处 工作委员会 协会章程 单位会员新闻·通知
协会动态 通知公告 用药咨询 安全用药会员中心
会员申请 会员活动 会员风采 下载中心 证书查询 专委会委员申请专业委员会
医院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 中药专业委员会 临床药师专业委员会 临床用药评价专业委员会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专业委员会 慢性病合理用药专业委员会 伦理学专业委员会 基层药学专业委员会 药物经济学和药品采购专业委员会 科普创作与传播专业委员会 社区药学服务专业委员会 心血管药学专业委员会地址: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柳泉路111号火炬广场D座1210室
电话:13792168866,13506433058
邮箱:Zbsysxh926@163.com
版权所有:淄博市药师协会 Copyright © 2022 www.zbsysx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2022018695号-1 技术支持:亿泰信息